中国教育史线上教学实例——吉林工师教科院探索实践

来源:课程建设 2022/04/03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教育学专业本科层次的专业基础课,授课16周,32学时,2学分。为全面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课程组于2020年起持续建设云教材,逐渐完善包括章节思维导图、中国各历史阶段著名教育家生平事迹视频与思维导图、教学重难点梳理等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每章对应在云班课中设计了教学PPT提前预习、章节练习题测试、史论结合思政元素挖掘、学习体悟和成果展示等内容,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明确课程定位,全面开发中国教育史的“镜子”功能

课程组对中国教育史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确中国教育史的价值所在,充分挖掘其“镜子”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不断进行学习。一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充分认识中国教育史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注重课程教学中的“思考之过程”“反思之过程”“探究之过程”,每一章按照知识点设计测试、头脑风暴和作业活动(见图1和图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资料和社会现实进行成长、成才的探究。


98FC


图1 云班课每章教学活动


图2 学生笔记

二、突出重点,更新教学内容及其体系

中国教育史内容比较多,牵扯面广,授课学时有限,要想全靠课堂讲授完成任务,似乎不可能。为提高授课效率,在建设教学资源库(见图3)的同时,精选教材的基础上,建设了中国教育史课程的云教材(见图4),对已出版的经典中国教育史教材相应内容进行了整合、变革,基本思路是:依据典型史实、理清内容线索;抓住制度框架、重视教育思想;充实最新成果,注重古为今用。同时,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如:在具体讲授中,把“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教育,整合为“先秦”教育,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突出了重点;再如,关于科举制,从“隋唐时期的教育”一章的“科举”创立,到“清朝教育”一章,几乎都有涉及,显得零散,所以就把各朝代有关“科举”的内容重新整理,形成比较详细、具体、全面、深刻的“科举制”专题。同样的还有“书院制”的专题、“人性论”的专题等。这样,摸清知识线索,删除枝节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使学生建立一个简捷的、清晰的、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架构。

42A7B

图3 教学资源库

20027

图4 云教材信息

三、改革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

为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课堂精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本学习与查阅资料相结合。面对教材厚,内容多,课时少的实际,引导学生按照课程《自学指导书》及“青师沙龙”系列活动(见图5)提前预习、课后实践演练,用好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学校职业教育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的文献资源以及云教材、超星课堂教学案例等辅助教学资源,邀请不同研究特长的课程导师、科研导师结合中国教育史有关内容进行要点精讲,并精心设计开放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充分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深化(见图6)。

32882

图5 结合“青师沙龙”安排中国教育史专题研讨

390A3

图6 学生制作教育名家生平故事二维码

四、严格教学管理,科学规范教与学的全过程

线上教学中,注重课程考核,形成学生轮值助教制度。在课程考核方式上由“一考定音”向“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测验成绩”转变,重视学生平时成绩对学习过程的杠杆作用。按照学生学习情况每2周评选1次轮值助教,改变过去“平常不管不问,临近考试学生背背”现象,让学生从课程学习之初到课程学习结束全程关注学习、认真学习、深入学习,从而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同时,由学业进步、领先的学生轮流担任助教,进行章节导读、研究重难点设计、课堂效果点评,并由助教评选出课堂讨论、课程思政点研讨环节、课后作业环节的学习优异者,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现象和教育热点问题(见图7)。

678FD

图7 轮值助教和优秀笔记证书

总之,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导向,以课程内容改革为载体,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核心,以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为保证的完整的中国教育史课程线上教学方式改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