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实务课程 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设计与实施 线上教学实例--吉林工师教科院探索实践

来源:课程建设 2022/04/19

“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设计与实施”是教育学专业一门实务性选修课,授课周期为1-8教学周,24学时,1.5课程学分。教学安排上,课程章节基于《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设计与实施》教材蓝本,结合云班课特色分类活动,深刻把握“课前预习、课时交流、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全过程育人教学模式,积极尝试于劳动教育时策讯息中带领学生回顾案例,体悟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中,本门课程从“课程教育”“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嵌套融合角度努力探索“五驱动+一中心”的多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期回应新时代职业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育人期盼。

一、“课程+劳动教育”,实现劳育与课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

为改变劳动教育的传统实践印记,补充劳动教育的原理内涵,在课程展开上注重以概念为开端,围绕劳动教育的“何谓、为何与何为”问题与生讨论,深刻阐述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底线和顶端”问题,通过“文件解读”“历史寻根”等特色课程专题的设置,利用照片、会议实录、政策文件等多视角呈现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材料,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观念、精神素养、技能元素。(见图1、2)。

2A393

图1 劳动教育专题设问“何谓、为何与何为”

2CDB5

图2 结合历史探寻劳动教育的来踪去迹

二、“思政+劳动教育”,实现劳育与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鉴于劳动教育鲜明的现实社会性,力将整体教学思路与当前吉林疫情防控工作“聚吉地、同携手、共奋进、暖人心”的思政内涵密切结合,多视角挖掘吉林疫情防控工作各方故事,深刻展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以此达到“实践促认知,认知导发展”的育人及教学目的。其中,有以“现实案例+视频资料”为载体直观呈现给学生,在严肃且生动的学习中体悟劳动观念教育的深刻价值内涵,这里在情感共鸣的烘托下,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归生活,回归校园,以“劳动最崇高——最大的赞给最优秀的你们”作为予学生的勉励,劳动教育的价值由此显现。(见图3、4)。

46807

图3 全国劳动模范典型案例

3DF4B

图4 校园疫情防控志愿者(教育科学学院)

三、“专业+劳动教育”,实现劳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化发展

劳动教育内容翔实明晰,然而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样态特征,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全部内容及本专业的劳动特点,达成专业学习目标,需借助多方途径。基于此,线上教学一方面充分发挥云班课的实时共享优势,一方面在课中讨论与课后拓展部分融于多类型测试、任务加以巩固。(见图5-7)。

B4CE

图5 云班课活动测试题型

A9D9

图6 学生测试平台反馈数据

59E6

图7 “一生一夹”课后拓展任务

四、“实践+劳动教育”,实现劳育与实践教育的互补化发展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而这种深度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开展的劳动教育,在吉林疫情整体向好形势下的今时更具意义,在学院有序组织下,同学们积极加入防疫志愿队伍,于内保持良好宿舍环境,于外筑牢校园防疫城墙,用行动践行劳动理念,以奉献诠释责任担当!(见图8-12)。

5E233

图8 采购生活物资

图9 搬运生活物资

5902B

图10 清点生活物资

568D9

图11 配发生活物资

4936E

图12 寝室扫除

五、“职业+劳动教育”,实现劳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化发展

学科融合是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注重寻找“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点,对深化教育理论认识、改进教育实践、优化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可以归纳为一个动态发展且渐趋庞杂的概念,而通过梳理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重合交叉的关联,以此设计准确得当、难度适中,并且富有探究意味的探究问题,如“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新时代下‘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与职业学校教育的融合”等,引发学生思考,在师生讨论中,深刻认识幸福的生活是需要通过辛勤的劳动汗水换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见图13)。

214E6

图13 就劳模、劳动、工匠精神与学生讨论

精彩人生靠劳动创造。期待劳动教育走出课堂,在校园、家庭、社会蔚然成风,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期待同学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用双手成就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