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匠心火种,赋能职教未来——教育学专业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课程回顾

来源:新闻 2025/06/19

赓续匠心火种,赋能职教未来

教育学专业

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课程回顾

本学期教育学专业2241-4班为期五周的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实践课程已经圆满结束。这场五周时间的文物与观者的对话,在每位学生心田播撒下永恒的火种。当同学们在职业教育博物馆的展柜前驻足凝视百年职教典籍,在图书阅览室中解构时代教育图景,在课题研讨与稿件编校里重构知识体系,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早已超越传统课堂的边界。那些俯身整理教育文献的晨昏、热烈讨论教育变革的深夜、见证研究成果付梓的瞬间,不仅是技能的淬炼,更是对“匠心育人”精神的深度诠释——我们触摸着历史的温度,亦在实践的浪潮中锚定未来教育的航向。

1.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课程

简介

《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在实践指导教师引领下,通过教育体验、参观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会走进职业教育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赏析并整理职业教育图书资料,还将学习大数据处理方法,参与课题研究,并进行稿件编校出版实践练习。

通过课程的学习,预期达成三项课程目标。在认知层面,系统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深刻认同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与意义,从而激发自身的职业教育从教热情;在精神塑造方面,认识职业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涌现的劳模和大国工匠,感悟他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进而培养自身在学习与工作中坚守职责、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在能力培养维度,学生将初步熟悉课题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稿件编校出版、大数据模拟处理、学术报告撰写等工作流程,锻炼科研写作、大数据模拟处理以及沟通协作等能力。

2.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课程

教学计划

3.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课程

开展情况

5月9日,一场穿越职业教育百年历史的实践之旅在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启幕。教育学专业2241-4班153名学生在王伟老师的带领下,以博物馆为课堂,开启了为期五周的《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实践课程。

一日沉浸式考察

在时光长廊中触摸职教脉搏

当日上午,平和光老师在博物馆展厅一楼向大家娓娓道来博物馆的建馆历程,阐释职业教育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强调本次实践活动的纪律要求。

在博物馆五楼展厅,冯丽老师在为大家讲解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在博物馆六楼展厅,刘雨寒老师在为大家讲解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同学们对职教博物馆展览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学习。

在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九楼数字化报告厅,盛煜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宣传片、于志晶老师的精彩一课、大国工匠纪录片。

一天的集中考察学习,大家收获颇多,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对职业教育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有了更好诠释。

四周深度实践

在15个展厅里重构职教认知

在接下来的四周实习活动中,在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围绕亲切关怀、伟大成就、源远流长、实业教育、民国新制、奠基石者、红色道路、揭开新篇、调整结构、大力发展、面向人人、新时代新职教12个历史展厅,以及百年道路、都市职教、红旗工匠3个专题展厅专题内容进行学习,进一步体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价值意涵及时代意蕴。

在“技能新星”展示墙前,满屏青春面孔与精密零件的特写照片形成强烈冲击——从传统木雕技艺到现代数控技术,这些“技能筑梦人”的故事让学生们领悟到:职教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以匠心守初心”的精神接力。

而火箭发射场景的数字化还原,则将职教视野拉向未来。航天员背后有数以万计的技术员,他们中许多来自职业院校。指导教师在讲解中指出,职教需对标高端产业,培养“既能手握锉刀、又能编写代码”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走近木工工具展区,布满木屑的刨子与榫卯结构模型,又让学生们触摸到职业教育的厚实——从百年前的木匠工坊到今日的智慧制造车间,职教的实干基因从未改变。

面对中华职业教育社场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楹联,瞬间勾连起历史与当下。回溯往昔,黄炎培等先驱于民族困顿之际,以职业教育为径,力图破解民生难题、赋能实业发展。场景中的画面,是近代求业者的生动群像,更是职教社践行使命的鲜活注脚。

百年时光流转,这份“授人以业、育人以乐”的初心,仍照亮现代职教征途。

文献整理中的匠心传承

在纸页间续写职教故事

除展厅实践外,学生们还承担了馆藏文献的整理工作。在图书阅览室,小组成员们分工协作,将百年前的职教期刊、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文件分类录入电子数据库。“一页页翻阅尘封的著作,就像在和从前的职教工作者对话。”负责编校的学生感叹,当看到自己整理的资料被录入数据库时,真切体会到“传承”二字的重量。

五周时光里,从晨光中整理文献的专注,到深夜研讨时的热烈,学生们不仅构建了系统的职教史知识框架,更在“大国工匠”与“技能新星”的故事中,坚定了从教信念。正如课程负责人王哲教授所说:“博物馆的每件藏品都是时光的密码,而学生们解读密码的过程,正是职教精神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生动实践。”

4.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课程

学生学习反馈

通过为期五周的职业教育博物馆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们收获颇丰,感慨良多,请大家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在这次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课程中,从中华职业教育社场景复原展品里,我读懂黄炎培先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初心,先辈们突破传统教育藩篱、扎根社会需求办学的实践,让我深知职业教育天生带着服务社会、解决民生的使命。大国工匠主题影像墙更是震撼,航空航天的精密打磨、非遗木工的榫卯传承、高铁焊接的高温坚守,展现技能传承与突破。老工匠“师带徒”的坚守、中青年融合数字技术的创新,让我看到工匠精神在代际间“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生长。

通过此次研修,让我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从理论落地到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生动图景。作为教育学专业学生,我明白未来既要做“理念的坚定践行者”,传承先辈育人初心;更要当“现实问题的勇敢破局者”,以工匠为镜,深耕专业,助力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配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职业教育的价值在实践中持续闪光。

——教育学2241班杨建

踏入职业教育博物馆,我仿佛走进职教发展的时光长廊。从《教育杂志》对职教的早期呼吁,到职教师生手作的天安门模型,再到古籍里的技艺传承,这些展品让我看到职教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

实训研修中,我触摸到职教历史的温度,理解了“以技报国、以教传薪”的深意。先辈借刊物播撒职教火种,师生用手艺诠释爱国热忱,这激励我深耕专业,愿做职教传承与创新的微光,让技能与情怀共绽光芒 。在未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有一天书写自己的职教故事。

——教育学2241班曹倍宁

虽然去博物馆研修那日的天气比较炎热,路程也比较远。但这是一次触动我心灵的旅程。在博物馆我看到了职业教育的深厚底蕴和蓬勃生机,从古代的师徒传承到近代的实业救国,每一段历史都让我感受到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老一辈职教人的坚守与奉献。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培养技术人才默默付出,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意识到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

这次研修让我明白,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关乎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作为未来的职教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用更前沿的知识、更科学的方法去引导我的学生,让他们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教育学2241班古丽

走进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犹如翻开一部生动的职业教育史书。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史料,让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古代简单的师徒技艺传承,到现代多元化、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我看到了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技能强国”展区,那些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学生的优秀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对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性。而“产教融合”板块中,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案例,更让我明白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对“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践行,更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有效途径。

此次参观学习,让我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深感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未来我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学2242班张华浚业

通过此次职业教育博物院研修课程,我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的历史积淀与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课程以丰富的历史文物、互动展陈为载体,生动呈现了职业教育从传统技艺传承到现代产教融合的演进脉络。尤其通过虚拟仿真、数字技术等沉浸式体验,让我直观感受到职业教育与产业变革的紧密关联,理解了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

研修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设计让我受益匪浅。老师讲解深入浅出,案例研讨启发性强,不仅提升了我对职业教育政策与改革方向的认知,更让我意识到作为职教工作者需持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未来,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路径,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学2242班陈曦

踏入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我透过史料看见职业教育发展轨迹,对其有了更深理解。分组实践时,书架罗列、图书编号整理工作让我体会到严谨,老师培训与组员协作,让我明白团队力量,提升了实践能力。撰写手册时,我懂得博物馆是历史讲述者与价值传递者。此次实训,知识技能与 “专注、担当、协作” 种子兼得,激励我探索职业教育,传承精神财富。

——教育学2242班宋转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已经在校学习了两年多的教育学相关理论课程,如教育学原理,职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等等。但是,理论实践知识也必须在实践多过程中得到验证和检验。首先,感谢学院和老师为我们设计这样的一门课程,让我们能够走出校园,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学习不一样的知识,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其次,在参观的过程中,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在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最后,对于国家的高度重视,更加激起了我们教育学专业学生,投身去发展建设职业教育的勇气和决心,为国家的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育学2243班李明航

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学习之旅。踏入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沿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见证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早期的手工技艺传承,到如今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教育工作者和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馆内陈列的珍贵史料、老照片以及各种教学工具,生动地展现了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那些泛黄的教材、古老的机床,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职业教育精神的传承。它们让我深刻感受到职业教育并非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通过这次研修,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不是“次等选择”,而是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职业教育事业的决心。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教育学2243班宫景馨

职业教育博物馆研修课程,于我而言是一场沉浸式触摸职教历史脉络、汲取育人智慧的特殊旅程;踏入博物馆,从陈列的古籍、老物件中,我探寻到职业教育的源起与发展。古代《天工开物》里,工匠们以师徒相授传承技艺,“手脑并用、实践为先”的育人逻辑,在简陋却满是温度的工具上彰显;近代,职业教育先驱怀揣“实业救国”理想,创办学校、编写教材,试图以职教之力破“学用脱节”困局,那些泛黄的史料,藏着先辈们的执着与探索;实训环节,我们尝试把这些历史智慧融入微课设计。从梳理《天工开物》中的传承模式,到结合现代职教案例设计互动环节,每一步都让我深刻体会:职业教育的传承,不只是照搬过去的经验,而是要在理解历史逻辑的基础上,适配当下产教融合需求、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比如,古代师徒制强调“口传身授、经验积淀”,现代则可转化为“双导师制+项目化实践”,让传统智慧焕发新活力。

这段研修,让我对职教的价值有了更深理解。它不仅是技能传递的通道,更是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身为职教学习者,我意识到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把“精益求精、务实创新”的精神融入学习与实践,未来也期待能为培育更多适配产业需求的能工巧匠,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出一份力,让职教的历史光芒持续照进现实育人之路,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职教故事。

——教育学2243班张颖

踏入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职业教育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程。那些陈旧却珍贵的展品、详实的历史资料,诉说着职业教育在不同时代的使命与担当。我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它培养了无数实用型人才,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次研修也让我反思自身。作为职教人,我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未来,我要将所学融入教学实践,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方法,关注行业动态,让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次研修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激励我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职业教育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教育学2244班李璐

走进职业教育博物馆,就像翻开了一部生动的职业教育史书,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变迁。在这里,我看到了古老的手工技艺工具,那精致的构造让人惊叹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了解到现代新兴职业的兴起,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

这次研修让我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途径,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起各个行业的发展。

我也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教育学2244班刘亚静

参观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后,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实践价值有了全新认知。馆内展品从古代手工业工具到现代智能制造设备,清晰展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变革的紧密关联。比如看到清末实业学堂的教具与当代3D打印实训设备并列陈列,直观感受到职业教育从“师徒传承”到“产教融合”的跨越,也理解了其“以实践为基、以应用为本”的核心逻辑。

最触动我的是“大国工匠”展区。老工匠的手稿与现代工匠的创新案例对比,让我明白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对精益求精态度的传承。当看到中职学生参与国家级技能大赛的获奖作品时,更真切体会到职业教育为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搭建的桥梁。

此次研修让我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激活人才潜能的“金钥匙”。未来,无论是个人规划还是社会发展,都需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让更多人在技能深耕中实现价值。

——教育学2244班刘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