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13:00——16:30,活动主题为“教育学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研讨(兼谈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吉林工师教科院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一会一坊一沙龙”第100期学术沙龙活动在凯旋校区图书馆旁报告厅举办。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珍,院长王哲,副院长高辉、平和光、倪丹,教育心理系主任王伟等16名教育学专业教师和385名教育学专业学生出席活动,李孝更老师担任主持人,22级王金玲同学担任记录人。
学术报告(一)
特邀嘉宾朱哲民副教授(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统计专业的角度做题为《基于认知诊断的统计知识学习进阶研究》的主旨报告。朱教授从研究前期准备、研究中期验证、研究后期反思的过程,分析了教育与心理测量、数学教育、认知诊断的方式方法,为教师教学评价的改进和学生统计分析的学习提供了方法。
交流报告(一)
“一会一坊一沙龙”活动策划人平和光副研究员(教科院副院长)做题为《谈谈一会一坊一沙龙活动的缘起及其未来发展》的交流报告。平老师提出本活动的创办想法来源于母校江苏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团队的学术沙龙制度,在2015年参加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的周末学术沙龙后,对“沙龙育人”有了更深入的想法。自2018年5月第一期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活动以来,在系列活动的实践推进中,又结合在华中师范大学读博接触到的“三木书院”探索感思,对“一会一坊一沙龙”活动后续主题进行了整体策划。未来,将聚焦“三性统一”,推动内容形式的创新。
交流报告(二)
教育学专业优秀毕业生代表陈浩捷(教育学1741班学生、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24级博士研究生)做题为《本科生参与导师教科研工作面面观——基于个人经验的探讨》的交流报告。陈浩捷学长回忆了本科期间参加“一会一坊一沙龙”活动的心理路程,并结合近几年的专业学习与发展,针对学弟学妹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开展广泛大量的科研阅读,二是以深度参与导师教科研活动,三是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关注学术公众号、查阅网络资料等多种渠道进行科研学习。
学术报告(二)
校外观摩员代表范昌鑫(沈阳师范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2024级博士研究生)做题为《以科研为中介:双向奔赴的师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范昌鑫学长高度赞扬了这几年“一会一坊一沙龙”活动的价值,对该系列活动立德树人的初心表示由衷的钦佩及对受益学生的羡慕。同时,介绍了自己读研期间由年轻的导师和几届学生共同组建的“学术共同体”近2年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成果产出的艰辛过程,并结合其组会学术训练的内容、学生科研主动性的激发、学业帮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王伟老师就理工科专业与文科专业学生的教育学学科文化适应问题同范昌鑫学长进行了探讨。
导生组学生研讨代表性交流
王泽颖(教育学20级):听了陈浩捷学长和范昌鑫学长的发言,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大三学生,回想到自己大一时的懵懂,对于教育学专业的不理解和疑惑,在通过参加一场场沙龙活动后,都渐渐的变得清晰和明了,同时,也使自己加深了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这些收获也为我参加专业技能的比赛增添了勇气。以后我也希望能够像两位学长一样,努力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计喜双(教育学22级):在导生组活动期间我个人收获非常大感触也很多,今天,听过老师和两位学长的讲话之后,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反思”,讲话过程中,脑海多是共鸣,仔细想来,更多的是收获、是自省,是“自我反思”。从最初懵懂的大一到独立参加社会调研大赛,这一切都离不开在导生组的指导和帮助,为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不平凡的经历。总的来说,参加导生组活动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仍会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那馨月(教育学22级)通过参加“一会一坊一沙龙”活动,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感悟,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在老师和学长学姐的鼓励下,参加了一些很有意义的项目和比赛,虽然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逐渐变成能够有条不紊的做任务。大家在参加项目的时候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听了两位学长的报告后,我有非常深刻的感悟。我学到了一些能够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例如要进行大量的科研阅读、深度参与导师的教科研活动、多渠道进行科研学习。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我们会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