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 先生千古

来源:学风建设 2021/05/28


国士无双

先生千古

黑格尔曾说过他们之所以为伟大的人物,正因为他们主持了和完成了某种伟大的东西;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幻想、一种单纯的意向,而是对症下药地适应了时代需要的东西。五月送走了四位伟人,如今的他们留下了产物,而正当青年的我们应怀揣缅怀之心,让我们先来了解他们的丰功伟绩。

深切缅怀

国之伟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4746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多个春秋。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近二十年,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不断刷新产量纪录。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院士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的孜孜追求。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

203D1

古玩界泰斗杨伯达去世,享年94岁,一生89部玉器著作。杨伯达1948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系,早年师从黎冰鸿、王式廓、罗工柳、彦涵习画,后从事中西美术史和博物馆学研究。1956年调入故宫博物院负责陈列工作,1984年10月-1987年6月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997年离休。

他首先提出的“玉学、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玉文化板块论”、“玉石之路(和田玉的传播路线网络)”等新论点为古玉研究开创了崭新途径,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杨伯达先生一生,追求光明,备受艰辛,但不计荣辱,忠心耿耿。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28B30

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在中国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曾获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吴孟超用一生开创和推动中国肝脏外科医学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至今天,我们走的是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肝脏外科发展道路——那就是把握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依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坚持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在借鉴西方技术理念的同时,敢于创新、勇于挑战。”

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

5A17C

夏德昭教授是我国眼科界老一代的著名眼科专家。毕生钻研眼科学事业,最早在我国开展了角膜移植手术,具有丰富的眼科临床经验,尤其是对视神经疾病、病毒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具有较深造诣,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夏德昭被誉为“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他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专业,创办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创立了中国角膜移植术。据中国医科大学官网介绍,夏德昭毕生矢志不渝地追求眼科学事业,在角膜移植、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和视神经疾病领域造诣颇深,培养了国内外眼科界的多位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百岁高龄仍工作在眼科临床第一线。

他曾说:“百岁只是起点,我是一个典型的‘00后’,要把自己的从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一代医生。”

缅怀国之伟人

正是有顶着一顶草帽,低头研究水稻的袁老先生,有戴着眼镜细细观察古玉的杨副院长,有用一生推动医学发展的吴院士,有用毕生研究眼科学事业的夏教授,英国作家伯克曾说伟人是国家的路标,是界碑。这些伟人虽然走了,但为国家的贡献会被永记,让我们通过下面这个视频缅怀这些伟人。

我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以青春之名,书写清澈挚爱,以心中红星,献礼中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

教科学子定会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关注时事变化和国家发展大势,努力提升自我,积极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为建设新时代而努力奋进!